首页 > 区块链 > 正文

海通宏观姜超:猪价创新高政策如何应对?通胀向何处去?

[2019-09-10 09:22:00] 来源:东方财富网 编辑:No1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摘要  猪价为何飙升?猪价加速上涨,远超季节规律。今年8月,22省市猪肉平均价格较7月末涨幅高达30%,而6、7月猪价CPI环比分别为3.6%和7.8%,也高于历史均值的1.2%和1.8%。生猪存栏大规模下降导致的供需失

  摘要

  猪价为何飙升?猪价加速上涨,远超季节规律。今年8月,22省市猪肉平均价格较7月末涨幅高达30%,而6、7月猪价CPI环比分别为3.6%和7.8%,也高于历史均值的1.2%和1.8%。生猪存栏大规模下降导致的供需失衡,造成了近期猪价的暴涨。主因非洲猪瘟,存栏大幅减少。随着14年以来环保政策趋严,生猪存栏趋势下降。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存栏大降,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非洲猪瘟。19年1、2月非洲猪瘟导致生猪扑杀数量分别接近4万和3万头,由于疫情传染性强且没有疫苗,养殖户担心猪瘟蔓延,纷纷加速出栏并推迟补栏,1、2月生猪存栏降幅分别高达1773万头和1584万头,远超同期均值,这导致半年之后的7-8月出栏开始明显减少,猪肉供给相对紧缺。

  政策如何应对?稳生产政策频出。8月21日国常会指出要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随后各部门陆续在养殖补贴、禁养修正、用地支持、运输便利、信贷保险支持等领域出台措施,而不少地方也出台了鼓励养殖和加大补贴的政策。增供给缓解紧缺。国常会提出增加地方猪肉储备,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商务部表示,将鼓励扩大猪肉进口,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肉。但我国猪肉消费量十分庞大,即便每月进口猪肉20万吨,一年进口规模也仅240万吨,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不足5%,而参考上一轮猪周期,储备冻猪肉的合计投放规模或仅在10多万吨。因此,增加进口与储备猪肉投放起到的作用仅是边际缓解涨幅、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求,而高涨的猪价能否回落,根本上仍是取决于生猪供给能否恢复。

  措施何时见效?猪价已创新高、存栏却未见底。从补栏仔猪到育肥出栏需要4-6个月,而补栏能繁母猪经配种、产仔、育肥再出栏需要10-12个月。所以生猪出栏通常滞后能繁母猪存栏3到4个季度,生猪出栏增加对应供给提升,与猪价同步变动。猪价拐点取决于供给改善,最根本的驱动是养殖利润。我国猪粮比的盈亏平衡点在6左右。前两轮猪周期的存栏都是随着猪粮比升破盈亏平衡点而改善,随后半年左右猪价见顶。今年7、8月猪粮比分别达到9.5和13.1,但7月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同比跌幅仍高达30%以上且尚未收窄。这意味着当前补栏意愿仍偏弱,未来至少半年猪肉供给缺口大概率持续。出栏仍需时间,最快明年年中。部分上市龙头养猪企业已逐渐补栏增产,如正邦科技的生产性生物资料增速2季度跌幅已经收窄,但我国生猪养殖市场分散,龙头企业补栏对整体的贡献有限。更广大的受损疫区也在尝试进行复养,但成效尚未普遍。近期支持政策加码和养殖利润上涨,有助于提升养殖户补栏意愿,未来需密切跟踪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的情况。乐观假设上述稳定生猪养殖的措施能在9月及时减缓生猪存栏的跌势,考虑到从补栏母猪到生猪出栏存在繁殖和生长的时滞,预计猪价到明年2季度仍有上行压力。

  通胀向何处去?猪肉价格对通胀产生明显带动,CPI食品与非食品分项走势分化。猪价飙升带来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CPI食品分项同比从去年年中的0附近大幅回升,7月达9.1%,而非食品分项走势与PPI关联更大,在需求整体偏弱、PPI增速回落背景下,CPI非食品分项同比从一年前的2.5%左右回落到7月的1.3%。近年猪肉价格对CPI的带动低于前几轮猪周期。猪肉CPI分项的波动更小或与采价的时间和样本差异有关,而猪价上涨、居民减少猪肉消费也可能导致权重降低。但近期猪价的超预期上涨、已创历史新高,依然会给通胀带来短期上行压力。今年9月初,22省市平均生猪和猪肉价格已分别超过27元/千克和36元/千克,创下历史新高。我们预计,若未来猪价持续高位,CPI猪肉分项同比涨幅到年底不排除突破50%的可能,推动CPI同比短期上行,四季度CPI同比或将升至3%以上。

  1。 猪价为何飙升?

  1.1 猪价加速上涨,远超季节规律

  8月以来猪价加速上涨,单月累计涨幅高达30%。自今年5月起国内猪价就持续上涨,22省市猪肉平均价格从5月初的23.8元/千克上涨至7月末的27.6元/千克,3个月累计涨幅达到16%。8月以后猪价加速上涨,到9月6日22省市猪肉平均价格已经达到36.6元/千克的新高,单月涨幅超过30%,也远高于5月到7月的累计涨幅。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固然存在季节性原因,但今年涨幅明显高于季节性。冬季天气寒冷小猪存活率不高、生长缓慢,过去两年冬季最冷月份生猪存栏都减少1000万头左右,这又使得夏季往往出栏量偏低、猪价出现季节性上涨,2012-2018年,猪价环比增速均在6-8月达到高点。但是近几个月的涨幅快于往年平均值,6、7月猪价CPI环比分别为3.6%和7.8%,高于历史均值的1.2%和1.8%。

  1.2 主因非洲猪瘟,存栏大幅减少

  生猪存栏大规模下降导致的供需失衡,造成了近期猪价的暴涨。由于猪的生产周期为6-10个月左右,生猪存栏往往领先猪价2个季度左右。去年12月开始我国生猪存栏数量大幅下降,12月单月的生猪存栏减少了1195万头,今年1月和2月存栏降幅更是达到1773万头和1584万头,远超往年水平,这就使得今年年中的生猪出栏大幅降低。

  一方面,随着环保政策趋严,生猪存栏从14年开始就趋势下降。14年猪价下跌、利润亏损迫使养殖户退出市场,而14年后《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相继出台,16年农业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把南方八个水网密集省份规划为约束发展区,推动散户和部分地域的养殖业产能的淘汰,并且在政策执行中,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一刀切”、“以清理代替治理”的现象,进一步加速了养殖产能的去化。15-17年生猪存栏数量年均减少266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年均减少288万头。

  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存栏量的大幅下降,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18年8月在辽宁、河南、江苏、浙江等地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非洲猪瘟疫情,仅去年8月1个月扑杀的生猪数量就超过3.7万头。19年1-2月,江苏、湖南、广西、云南、山东、河北、陕西相继爆发大规模非洲猪瘟,这两个月生猪扑杀规模分别接近4万和3万头。由于疫情异常严重,传染性极强,且没有对应疫苗,大量养殖户担心猪瘟蔓延,即便尚未发现疫情,也纷纷加速出栏并推迟补栏,甚至退出养殖市场。

  因此,今年1-2月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的大量扑杀和补栏放缓,直接导致了存栏的持续降低,而半年之后,也就是7-8月出栏开始明显减少,因而猪肉供给相对紧缺。18年8月非洲猪瘟爆发以来,我国生猪存栏量加速下跌。18年生猪存栏数量减少3042万头,降幅达8.9%,超过14 -17年的年均降幅,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减少436万头,降幅为12.7%,也远高于往年。而进入19年,生猪存栏与能繁母猪存栏数量锐减,19年1-7月的累计降幅分别为29.5%与27.5%。

  因此,原本就趋降的生猪存栏在去年以来非洲猪瘟的冲击下加速减少。环保政策促使过去几年生猪存栏处于去化趋势,如果没有非洲猪瘟,存栏量或将跟随猪周期猪肉价格的回升而有所回补,例如15-16年猪价上行,即便存在环保因素,16年的生猪存栏和出栏增速也出现了回升。但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导致今年生猪存栏持续加速去化,猪肉供给短时间内严重失衡,即便5月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也没有带来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的提高。

  2。 政策如何应对?

  2.1 稳生产政策频出

  针对猪价的大幅上涨,8月21日国常会指出要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非洲猪瘟扑杀补助,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支持,降低仔猪及猪肉物流成本,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等。针对之前一刀切的南猪北养政策也作出修正,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支持禁养区内关停养殖场的异地重建。

  随后,各部委陆续发布配套措施。交通运输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发文,9月1日起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绿色通道”。9月3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文强调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支持实施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9月4日自然资源部发文为稳定生猪生产切实提供用地保障、支持生猪养殖。9月5日农业农村部发文支持生猪生产农机装备购置补贴。9月6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排查违反法规的压减生猪产能情况,严禁“一律关停”等简单做法。9月6日银保监会联合农业农村部,加大对生猪生产的信贷保险支持力度。

  各地也纷纷出台鼓励养殖和加大补贴的政策。7月3日安徽省发布通知,要求强化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给予生猪养殖企业贷款贴息支持。8月26日四川省出台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九条措施,统筹财政金融保险扶持政策,强化生猪生产资金保障。9月7日河北省出台了种猪场、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猪企业银行贷款按不超过两个百分点进行贴息补助。

  2.2 增供给缓解紧缺

  在保障供给、稳定猪价方面,国常会提出增加地方猪肉储备,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商务部多次表示,将鼓励扩大猪肉进口,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近期多省市也已经或者即将投放储备肉,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需求高峰。

  但增加进口以及储备投放对目前的猪肉供需失衡缓解效果依然有限。一方面,尽管目前进口猪肉规模已经达到历史高点,今年1-7月猪肉月均进口14.3万吨,7月单月的进口达18.2万吨,创近3年来新高,随着猪价处在历史高位,未来进口仍有望进一步增加,但我国每年猪肉的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即便每月进口20万吨,一年进口规模也仅有240万吨,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不足5%,对猪价影响有限。且猪肉在我国肉类产量中占比高达63%,猪肉的供给缺口短期也难以通过其他肉类供应增加来补充。

  另一方面,冻猪肉储备量比进口规模更低。回顾上一轮猪价上涨周期的15-16年,商务部统计15年12月-16年4月中央投放的冻猪肉数量达到12.2万吨、地方投放近3万吨,对比消费量,这一规模难以完全满足缺口。

  因此,增加进口与储备猪肉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边际缓解涨幅、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求,而高涨的猪价能否回落,根本上仍是取决于生猪供给能否恢复。

  3。 措施何时见效?

  3.1 猪价已创新高,存栏却未见底

  猪价的涨跌本质上是供需决定,之所以形成“猪周期”,是因为从价格信号到生猪供给的传导存在时滞。一般来讲,从补栏仔猪到育肥出栏需要4-6个月,而补栏能繁母猪经配种、产仔、育肥再出栏需要10-12个月。所以生猪出栏通常滞后能繁母猪存栏3到4个季度,而生猪出栏增加对应供给提升,往往与猪价同步变动,生猪出栏的增加意味着猪价上涨的尾声。

  猪价拐点何时到来取决于供给何时改善,而要增加供给,最根本的驱动是养殖利润。猪粮比是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之比,我国猪粮比的盈亏平衡点在6倍左右。此前两轮猪周期的存栏都是随着猪粮比升破盈亏平衡点而改善,供给得到补充,随后半年左右猪价见顶。10-11年猪价上行,猪粮比在10年7月升破6,随后数月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同比由下跌转为震荡,并从11年1月开始回升,于是猪价在11年9月见顶。15-16年猪价上行,猪粮比在15年6月破6,当年6月和10月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的同比跌幅先后收窄和转为回升,于是猪价到16年5月见顶。

  本轮猪周期中,虽然猪粮比在今年7月就超过了6,但存栏跌幅尚未收窄。随着近两个月猪价大幅飙升,猪粮比到7月底和8月底分别达到9.5和13.1,但7月的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同比跌幅仍高达30%以上、且尚未出现收窄趋势。这意味着当前整体补栏意愿仍偏弱,未来至少半年内猪肉供给缺口大概率还将持续。

  3.2 出栏仍需时间,最快明年年中

  目前部分上市龙头企业已逐渐补栏增产,但对整体的贡献有限。非洲猪瘟严重程度远超以往疫情,因而本轮猪粮比创下新高但存栏并未回升。不过这也意味着今年猪价上涨的确定性极强,所以疫情相对稳定后,主要养殖企业2季度已逐渐补栏,其中以生猪业务为主的正邦科技生产性生物资料同比增速2季度出现回升,其19年生猪计划出栏数也高于18年。但由于我国生猪养殖市场分散,18年全国生猪出栏6.9亿头,前三大龙头企业总出栏数3885万头,占比仅5.6%,龙头补栏增加对全国养猪行业整体的贡献还比较有限。

  更广大的受损疫区也在尝试进行复养,但成效尚未普遍。今年存栏锐减的原因在于瘟疫,因而疫区解除封锁后进行复养有助于更加广泛地恢复供给,但由于目前尚无针对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且复养对于清理、消毒有着较高的标准,疫情爆发以来,虽然有部分成功复养案例的报道,但不少猪场解除封锁后的复养尝试仍是以失败告终,因此短期内靠快速复养恢复生产可能难度还比较大。

  近期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加码。8月以来中央和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补贴养殖的政策、提高生猪养殖的保险和信贷支持、保障和扩大猪肉供给。并且随着猪价飙升,当前生猪养殖的利润也触及历史高位,9月初外购仔猪和自繁自养生猪的利润已分别突破1300元/头和1500元/头。政策的支持和利润的上涨,都有助于提升养殖户补栏意愿,未来需密切跟踪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的情况,其跌幅若收窄和企稳,则表明补栏开始改善。

  但考虑到从补栏母猪到生猪出栏存在繁殖和生长的时滞,猪价到明年2季度仍有上行压力。乐观假设上述稳定生猪养殖的措施能在9月及时减缓生猪存栏的跌势,由于从能繁母猪存栏到生猪出栏存在3-4个季度的时滞,那么预计猪肉供给偏紧的局面最快也要到明年年中才可能得到明显缓解,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价格干预等措施,猪价在今年4季度到明年上半年仍有不小的上涨压力。而如果存栏跌势没有改善,那么猪价的上行时间可能会更长。

  进一步结合需求看,历史上即便在猪周期上行年份,9-10月中秋、国庆节假日需求高峰过后,猪价也会有小幅回落,但到年底次年春节前夕需求推动猪价再度回升,过去十年10-11月的猪肉价格比8-9月平均低1.4元/千克左右。因而我们预计,未来半年内猪价涨幅也可能经历先放缓、再回升的过程。

  4。 通胀向何处去?

  猪肉价格对通胀产生明显带动,CPI食品与非食品分项走势分化。猪肉在我国居民食品消费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猪价的波动也带来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并且由于猪肉涨价,居民还会转而增加更多的牛羊鸡鸭等其他肉类的消费需求。因而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胀走势持续分化,CPI食品分项同比从去年年中的0附近大幅回升,7月食品CPI同比高达9.1%,而非食品分项走势与PPI关联更大,在需求整体偏弱、PPI增速回落的背景下,CPI非食品分项同比从一年前的2.5%左右回落,7月非食品CPI同比仅1.3%。

  近年猪肉价格对CPI的带动低于前几轮猪周期。跟踪22个省市猪肉平均价可以发现,其增速基本与CPI猪肉分项趋势一致,但在极低和极高价格时期往往出现一定偏离,7月CPI猪肉分项同比27%,同期22省市平均猪肉价同比已有45%。猪肉CPI分项的波动更小或与采价的时间和样本差异有关。而从对CPI整体的贡献来看,由于统计局规定CPI各分项权重是依据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占比来计算,因而猪价上涨、居民减少猪肉消费也可能导致权重降低,这些因素会使得猪价对CPI的影响比前几轮猪周期略低。

  但近期猪价的超预期上涨、已创历史新高,依然会给通胀带来短期上行压力。以往几轮猪周期生猪和猪肉价格的顶部分别在20元/千克和30元/千克附近,但今年9月初,22省市平均生猪和猪肉价已分别超过27元/千克和36元/千克,创历史新高。按前文的分析,未来半年内猪价仍有可能持续处在高位甚至进一步上涨。我们预计,若未来猪价持续高位,CPI猪肉分项同比涨幅到年底不排除突破50%的可能,推动CPI同比短期上行,四季度CPI或将升至3%以上。

(文章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